鬆柔推手與太極拳哲理
(美東華府& 新普利茅斯)(English)
講師簡介及課程大綱
講師簡介
吳榮輝老師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太極拳及推手導師,擁有超過 35 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。他是太極拳界的知名專家,曾多次獲得比賽獎項,並撰寫了多本太極拳書籍。吳榮輝老師熱愛傳授他的知識,幫助他人體驗太極拳的諸多益處。
學 歷: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畢業
師 承:宋志堅 宗師 (自1986至2000年)
現任:
*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副理事長
*中華國際太極拳聯盟總會副理事長
*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 董事長
*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 (中華國際太極拳聯盟總會) 裁判長
(2004-2024年)
*易簡太極拳全國總教練
*台灣盲人重建院太極拳老師
*美國華盛頓特區、瑞士圖恩、比利時布魯塞爾、荷蘭阿姆斯特
丹、奧地利太極拳架及推手老師
*阿根廷丘布特省 (Chubut)、德雷利鳥 (Trelew)太極拳架及推手 老師
*日本東京太極拳講習會老師
*印尼中爪哇三寶壠太極拳老師
*德國烏帕塔(Wuppertal)、太極拳講習會老師
*中國廣州、珠海、泉州太極拳講習會老師
*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兼任講師
*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兼任講師
著 作:
1.
《鬆柔太極拳推手》(2024出版)
2.
《鄭子門下三位大師之推手技藝》(2020出版)
3.
《鬆柔太極拳闡微》(2019出版)
4.
《太極拳推手生涯三十年》 (2016出版)
5.
《鬆柔太極拳 Supple Tai Chi
Chuan 》(2014出版)
6.
《太極拳推手二十五年》 (2010出版)
7.
《盲人太極拳》 (2012出版)
8. 《太極拳推手技術報告書》 (2004畢業碩士論文) 比賽成績:
1989-2000年曾獲各項推手比賽二十餘次冠軍
教學理念
吳榮輝老師相信太極拳適合所有人,無論年齡、體能狀況、明眼與否或經驗如何。他創造一個支持和歡迎的學習環境,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學習,並舒適地探索他們的潛能。
教學方法
吳榮輝老師使用各種教學方法,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學習。這些方法包括:
1.
講解及示範
2.
口頭指導
3.
親身輔助
4.
雙人練習
5.
小組討論
課程大綱
(一)太極拳與推手入門
太極拳的哲理
太極拳的基本原理
推手入門
熱身運動
(二)太極拳套路
易簡太極拳
(三)推手技巧
基本推手技巧:掤、捋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
高級推手技巧
攻防技巧的應用
課程內容:
(一)太極拳經綸的要點與放鬆的要訣。
(二)太極拳與老莊的思考邏輯及易經陰陽的變化。
(三)太極拳架與推手應用。
(四)太極拳推手比賽規則與攻守招法應用。
1.
正向右掤屢採法。
2.
左右掤屢採交換手
3.
掤屢採按柔化法:。
4.
進階右掤屢採按法(內套接法)。
5.
進階左右掤屢採按法(內套接法)
6.
進階右掤屢採按法(外套接法)。
7.
進階左右掤屢採按法(內外套接法)
8.
按發勁法。
專題文章(三篇)
(一) 太極拳與《易經》三大原則
《易經》三大原則:象、數、理
象:現象。數:數字。理:道理。
象:現象。
身體藉由腳之虛實、手之動靜、身體之剛柔等變化,產生太 極八法、拳架及推手招法現象。
數:數字
雙腿進退長度,各關節角度與位置變化的數字,身體重心升 降高度,及左右轉的弧度,等等數字的變化,展現太極拳法的奧妙。
理:道理。
太極拳架與推手招法經過反覆演練的過程獲得啟發,得以驗 證拳架與推手技藝之合理性。
根據易經三大原則象、數、理。太極拳掤、屢、擠、按、 採、挒、肘、靠等八法是身體各大環節角度與位置變化所產生的現象,而這個現象就身體的結構而言,是一種自然產生的變化。配合鄭曼青大師的訓練法:美人手、太極不動手、吃虧即是佔便宜,及宋志堅宗師自然運動八法中的原空位、原體位、藉助大自然的地心引力、反作用力、慣性力等能量,使身體產生虛實、動靜與剛柔的變化,身體各大關節、部位的變化,與位置的改變,產生拳架動作與推手招法。
(二)鬆柔推手招法訓練(一)
Training in Supple Pushing Hands
Techniques (Part 1)
鬆柔推手之要訣在於身手的輕靈度,身手輕靈才能以「黏、貼、連、隨不丟頂」的要領,牽引對手的重心。訓練過程中,以兩手的動靜變化,及兩腿的虛實轉換,不斷的破壞對手身體的平衡,又不斷地在緊要關頭拉對手一把,這是一種沒有運動傷害,又能激發身體潛能的訓練法。
黏法:吸引提收回來的意思,當對手向前按發勁時,我以黏法 吸引化解,讓對手無法施展進攻的手法。
貼法:附著的意思,當對手向後退走時,我以貼法順勢跟進, 讓對手無法脫逃。
連法:連續不斷的意思,與對手切磋時,以黏回貼進的手法, 探聽虛實,一有間斷,更讓對手有機可乘。
隨法:順勢跟從的意思,其要領是要放下企圖心與拙力,不即不離,不先不後地跟蹤對手,探聽對手的虛實與動靜,隨時蓄勢待發。
不丟頂:不脫離,也不頂抗。如拳論: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 緩隨。」不用力抵抗,也不消極脫逃,永不放棄契機。
(三)鬆柔推手招法訓練(二)
Training in Supple Pushing Hands
Techniques (Part 2)
推手招法訓練,是以身體九大環節(肩、肘、腕、頸、背、腰 、髖、膝、踝)為貫串的連結點,藉由雙手的動靜變化,產生陰陽的對應關係,太極拳經所謂:「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方為懂勁」,就推手技藝而言,是兩手相互合作的技藝,欲使兩手合作無間,首先必須放下企圖心,捨棄拙力,使身手輕靈,才能隨勢而動。
太極拳經所謂: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,尤須貫串。」拳法訓練是先求輕靈,再求貫串。輕靈促使兩手陰陽變化莫測,利於彼此的合作,最後產生貫串的妙用。貫串是兩手互為主導與順從的合作關係,右手為主,左手為輔。左手為主,右手為輔,訓練時反覆探索兩手輕重的協調性,尋找破壞對手身體平衡的最佳比例,創造出手的最佳時機。
故拳架與基礎推手訓練,是在培養身手的輕靈度,為陰陽變化奠基。然後再進入點與點之間的對應關係,在推手招法的應用上,兩手輕重的比例,是破壞對手身體平衡的關鍵
,也決定「牽動四兩撥千斤」的境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